4.天国临近了
耶稣基督不仅以天国为宣讲的中心讯息,还强调天国已来临了,他是从多方位的角度来论述天国的奥义(透过比喻),让人更深切地领悟天国的奥义所在。天国的突然切入,使一切都变得皆有可能。它的突然来临好像一个家主出去雇工人,看似最后的却成了最先的,最先来的却成了最后的,让人很是疑惑。天国是天主最最卓越的赏赐,具有绝对价值的宝藏,身为受造物应该牺牲掉一切去争取它,“天国好像是藏在地里的宝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来,高兴地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那块地。天国又好像一个寻找完美珍珠的商人;他一找到一颗宝贵的珍珠,就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它”(玛13:44-46)。为拥有获得它,须有必备的条件。天国并非是一种公道的报酬,他可以任意,自由地邀请人到他的葡萄园中去工作,也自由按他的意愿给他的工人工资。虽然一切都是天主的恩宠,人对天主的恩宠应有清醒的头脑,固执于恶的人,不能承受基督及天主的国(格前6:9-10)。穷人的心灵(玛5:3),孩子般的态度(玛18:1-4),努力寻求天国及其正义(玛6:33),忍受迫害(玛5:10),舍弃一切所有(玛13:44-46),超过法利塞人的义德(玛5:20),总之,奉行天父的旨意(玛7:21),尤其是弟兄的友爱(玛25:34);这一切,谁愿进入天主的国而继承它的都应敬谨遵行。因为虽然众人都曾被召,但并非都被选;没有穿婚宴礼服的客人将被逐出(玛22:11-14)。必须归向上主(玛18:3),人除非再生,不能见到天主的国(若3:3-5)。
4.1 从雇工等比喻看
在耶稣讲的(种子、芥子、酵母、莠子与麦粒)比喻中,天国的突入性表现的比较具体。
种子自长的比喻(谷4:26-29):天国好比一粒种子,有自然生长,成熟的活力。在撒种之后、收获之前,撒种者看起来好似无所事事,耶稣宣讲福音的活动,一无军事、政治积极行动的色彩,同时代的人因而大为见怪。耶稣因此解释,这表面的清静无为,其实就是依赖天国内在活力的表示。看来,耶稣讲述这个比喻是为了答复这个问题:“你就是要来的那一位,或是我们还要等候另一位”(玛11:2-4 )?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觉得耶稣所宣讲的福音,不推动壮观的社会改革。在当代犹太人的心目中,天国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如保禄在罗马书中所说:“天国是天主的德能,为使一切有信仰的人获得救恩,先使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罗1:16)。
芥子的比喻(谷4:30-32):天国在开始的时候是很小的,在社会、政治方面微不足道。但是切勿小看它。事实上,这小小的一点自有其扩大的威力,大到足以怀抱整个的人类。西蒙·魏尔(Simone Weil)说:“什么是超性的事物?首要的观念是:它无限小,同时又无限大”。 后来,耶稣还要说:“天主国的来临,并非是显然可见的,因为天主的国就在你们中间”(路17:20-21)。
酵母的比喻(玛13:21-33):天主的国是一股隐藏的活力,它的运作虽不引人注目,然而它的功能足以使整个人类潜移默化。不过,请注意,这一股隐而不显的力量,并不免除艰苦的战斗。因而必须时时奋勉有加,力求革新;同时抱着乐观的胸襟,深信整个人类,藉着福音的潜力,终必获得彻底的改善。在路加的笔下,这个比喻很可能是为了答复:“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吗?”(路13:23)这个问题,因此,他强调了普遍获救的功效。
莠子和麦子的比喻(玛13:24-30):在这个比喻里,强调的因素可以在中部,也可以在末部,不同的强调道出不同的讯息。耶稣强调的很可能是比喻的中部,就是家主的指示:“让莠子和麦子一起长到收割的时候好了”(玛13:30)。这样,比喻的批判是:天国赐给所有的人,不分彼此,善人恶人,一视同仁。天国不是一个隔离份子组成的集团。善人恶人当然不能黑白不分,然而现世还不是隔离的时候;他们的分隔是在将来,最后审判的日子。今世为罪人是忏悔自新的时候,为善人是耐心等待的日子。换句话说:人间的天国并不要求国民个个完美无缺,但要每个人悔改革新。
撒网的比喻(玛13:47-50):这里,再次提及天国是赐给众人的救恩,善人恶人,无一例外。耶稣怀抱所有的人,不分彼此。现在是忏悔的时候。最后的审判将在世界的末日。耶稣耐心地讲解这个比喻很可能是对准某些议论,例如:“你们的老师为什么同税吏和罪人一起进食呢”(玛9:11)?
这一类的比喻传达的讯息是天国切入了人类的历史,天国随着耶稣而来,开启了末世的时代。
4.2 宣讲之内容
按照玛窦福音第四章17节的记载,耶稣公开宣讲时说:“你们悔改罢!因为天国临近了。”而耶稣的前驱若翰也与耶稣一样用同样的一句话向人宣告说:“你们悔改罢!因为天国临近了”(玛3:2)。同样的一句话,同样的一个天国指向,但耶稣宣讲的天国,比之若翰宣讲的更甚一畴,因此耶稣的所为,所行,莫不令他产生惊讶之情,甚至怀疑。“你就是要来的那一位,或是我们还要等候另一位”(玛11:2-4)?在思高版的圣经来看,若翰所宣讲的是指向天主的未来审判,是悔罪的礼仪,使人改过迁善,准备迎接天国的来临,默西亚来必要辨别善恶真伪。耶稣的意旨是指天主的大爱和对罪人的怜悯。他从未向他们明言天国的实质,只是用比喻的手法讲“天国临近了”,让人去自行领悟。在当时的以色列人对天国的理解有好几种看法,大都是指地上的王国特点:“一是法利塞人为代表的团体,以为天国是法律的满全,二是以热诚党人为代表的团体,认为天国是一种政治上的趋向,以武力来建立默西亚的国度,维护天主的光荣。三是默示派为代表的团体,以为天国是是新时代或新天新地的来临,是属于末世的”。
可看出,耶稣建立的天国不是他们其中的一种,是开放性的,是具有普世性的与博爱主义的,包括全面性的救恩,平安,自由,正义,生命的(路4:18-19)。是末世性的平安,指救恩的实现,民族间的和平,人与人及整个宇宙的和平。保禄把此看作是“天主的正义”(罗3),若望称为 “生命”(若10)。所以,耶稣所讲的天国临近,是指人类渴望的平安,自由,正义和生命。这种对天国来临的解释是以圣经为基础,照圣经中的一般说法,人本身得不到平安、正义、自由和生命,因为事实证明,人的生命不断受到威胁,自由受到压制,正义被践踏。这种凄惨的境况愈陷愈深,使人像掉入泥泽中,只靠人自己的力量无法自拔。这种阻碍个人及全人类自由抉择的恶势力,圣经称之为“魔鬼”(创3)。圣经中关于魔鬼所说的种种,固然有很多神话的因素和民间的传说,但是,核心思想却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原始经验,就是有些受造物可以变为人的仇敌,他们在人作抉择以前,已经限定了人的自由,因此,人总不能完全看穿,更不能克服这种恶势力,而世界的分裂,人间的纠纷,以及许许多多的凄惨遭遇,都由此而生。而当人类陷入绝境时,才能体会必须拥有一个新的开始,但是谁能开始这个起点呢?只有生命及历史的主宰天主,能发动这新开始。天主的国就是指这新的事实。它从来没有发生过,是人所不能想像的,不能推论出来的,更不是人所能实现的,只有天主能吐露出来。
另一方面,天主之国是天主本身。只有他能吐露,自然就是他自身。的确,天主的国就是来临的天主本身,莫尔特曼(Moltmann,J)说“天主的来临并不是他将来是,正如他以前是,现在是一样,而是他在进行当中,他时刻临近世界”。 他根据的圣经章节是默1:4“愿恩宠与平安由那今在、昔在及将来永在者天主”,他的“存有”在于来临,而不在于“变成转换”。然而,天主以来临者的身份藉着他的应许及圣神,已将“现在”和“过去”放在他末日“来临”的光荣中。基础在于:他所建立的神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内在’于崭新的创造中。是永恒的生命与永恒的时间到来了”。
我们盼望的天主本身是那位“来临的天主”(依35:4,40:5)。当天主带着他的荣耀来临,他将以荣光充满万有,而万有都要定睛注视他,他要永远吞灭死亡。‘将来’是天主在历史中的存在方式。布洛赫(E.Bloch)称天主是一位“以将来作为存有属性的神”。“将来”的力量是他在时间中的力量,他的永恒性并非与时间毫不相干,他“将来”的力量超过每段历史中的时间,众人不但会亲身经历到天主“那位来临者”,且所有称扬他的来临,并使人预备迎接到来的“盼望承载者”,将会得到默西亚、人子、智慧者的称号。因着对那位来临的天主之盼望,各种默西亚的期盼及人子的盼望皆靠这种盼望而活。在天主的“将来”中,新造的人是可能的,“起来炫耀罢!因为你的光明已来到,上主的的荣耀已经照耀在你身上”(依60:1),天主国将要来临的训导使得悔改的人可进入将来。“你们悔改罢!因为天国临近了”(玛4:17),天主的“将来”与人的悔改连在一起,这乃是期满的时刻。亦即已实现的时刻。 在若望一书中也将人的改变与天主的来临结合一起,“我们将来如何,还没有显明;可是我们知道;一显明了,我们必要相似他,因为我们要看见他实在怎样”(若一3:2),其中所指向的就是来临的基督。
5.天国已来临
全部新约都在为一个讯息作证,就是全部新约的主题——天国临近了。马尔谷福音第一章15节“时期一满,天主的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罢!”。若翰也宣讲说:“你们悔改罢!因为天国临近了”(玛3:2)。从以上福音的片段中透露出的信息可得知,“天国的临近”就是天主的临近。其实在创世之初,天主本来就不遥远,现今更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耶稣在比喻中进一层次讲明,天主来临了。换言之,天主之爱即将实现了。是一种父亲对子女的爱,在著名的荡子比喻中展现无遗,而且在新约中是不下数百次的。耶稣本人已直称天主为“阿爸”,初期教会更是延承了耶稣的这个称呼。在玛窦福音中,说这个爱是成全的,是指天父的(玛5:48),路加则是指“仁慈”(路15)。这很像中国古经中的“生生之德”。 天主父的爱不仅是生德,还有救赎之德,死去之人重新获得生命。以前的神学所讲的天主并不似耶稣所讲的那位临近者,而是照搬希腊哲学的解释:天主是最终的,一切存在的统一体,一切都依赖他,他是永远不变的,完全自给自足的。 这样的解释使天主僵化了,毫无生气,怪不得尼采要宣称“上帝已经死了”的论调。 实际上,他即是“旧约天主的延续,亦是历史中的天主,从他内不断吐露出新鲜的气息,更是导人走向未来的一股力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他是主人,由自己开始,并由自己来结束”。 不受限制就是超越的天主属性。每当自由、超越、爱合一时,才会有忠信、合一、信任、互通产生。耶稣所要启示的天主就是如此。
佘山修院 改编,神学丛书《启示论》,上海: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出版,1994年,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