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子乡位于泊头市西北方向,与市区相距20余公里,是一个偏僻的小镇。镇上有一个小村庄,仅百十户人家。这里交通不便,经济也不很发达,是人们很少涉足的地方。然而,改革开放后,福音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进了这个小村庄。
陈英就是这村的一名家庭妇女。她正值中年,为人爽快、做事干练。当她听到基督的福音后感到相“知”恨晚,立刻接受,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堂口的慕道团体活动,也多次参加堂区和教区组织的学习班,使自己对信仰的认识不断地全面和深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后,她于1997年复活节领受了洗礼,正式成为天主的儿女。
陈英领洗后与从前判若二人,凡事忍让,不因个人利益与人计较,生活中处处寻求天主的圣意。比如弟兄分家时,陈英不多言多语,全凭长辈定夺。她只对老人说了一句话:“只要哥嫂满意就行。”她说到做到,以忍让为荣、孝敬长辈为先,使信仰的精神体现在生活中。那时,还没有认识天主的丈夫李强把这一切都看到眼里、乐在心中。透过爱人的一言一行,他也明白了信仰是怎么回事,于是在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于2004年圣诞节也领洗入教,与妻子成了信仰上的同路人。
陈英与丈夫都热衷于传教事业,成为神父福传工作的得力助手。他们经常与神父同行,驾驶着摩托车到各处去传教。为了救人灵魂,他们经常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一次传教途中,神父的鞋子坏了,李强当即买来新鞋给神父穿上,却把旧的留给自己。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来诠释自己的信仰。
他们不求名利,一心一意地默默为主工作着。然而,天主非但没有给他们什么物质酬谢,反而给了他们约伯式的考验:他们自家经营的、本来蒸蒸日上的工厂开始亏损,再后导致停产。夫妻二人由原来的老板变成打工族,家庭的经济状况也随之一落千丈。加之两个正在求学的孩子需要用钱,他们的生活一时陷入低谷。如果这种情况放到别人头上,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然而他们根本就没有理会别人的眼神和想法,仍然一如既往地践行信仰、协助传教。
这时,有人找上门来,表明愿意出钱帮助他们恢复工厂的生产,解决他们当前的难关,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放弃信仰,退出天主教。退教?陈英都恨自己入教太晚了,怎么会退!不要说经济的利诱,就是生命的威胁也不会使她做出那样违心的选择,于是她婉言谢绝了这附加条件的帮助,满怀喜乐地度自己清贫的日子。一次与神父一道传教归来,他们家里没有好饭招待神父,因为陈英拿不出更好的食物来款待神父了。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们不改其乐,因为他们在心中感受到了天主圣宠的甘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2005年的春节就要到了,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的物品,买下成堆成打的年货,而陈英夫妇仍在计划着怎样趁春节期间推动福传工作。他们被邻人的鞭炮声惊醒,发现自己手头只有110元钱!这区区小数为一个四口之家备办春节显然太少了,然而他们还是考虑这110元钱究竟怎样使用:是用来过年?还是用它搞福传?他们发现《福音》中的穷寡妇能把自己的全部所有献于圣殿(参谷十二41-44),自己为什么不能呢?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们决定把100元给神父作为传教经费,自己只留下10元过春节。在万家灯火、鞭炮齐鸣的除夕,他们一家看着自己凄凉寒酸的食物,想到了十字架上的耶稣。大年初一,一家四口没有吃饺子,只买了几斤带鱼作为年饭,在斋戒和祈祷中度过了春节。
艰难的岁月过去了,天主的降福紧随而至。近几年来,陈英夫妇两个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做着收购枣的生意。同样的行业别人亏本,他们却赚钱。让别人说这是“运气”好,而他们知道是天主的降福。2008年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当了教师,儿子在外地打工也有每月数千元的收入。他们也建起了如意的新住宅。按陈英自己的话说:“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比俺所希望的都好。虽然吃过很多苦,但心里一直充满来自天主的喜乐,俺觉得圣神就在俺家里。”
天主降福了陈英一家,不但是物质上的安慰,更有精神上的喜乐,使她的生活充满了来自天主的雨露阳光。几年来,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由于他们的讲劝和感人的榜样,已有十余人先后领洗入教。如今,他们夫妻二人都是福传团的成员,为了照亮更多人的心灵,他们仍然执着地走在福传的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