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会 员 登 陆:::  
 名  称  
 密  码  
 验证码   
  

:::超 级 搜 索:::  
栏  目  
类  别  
关键词  
 站内搜索   网络搜索
  

:::热门文章TOP10:::  
 天主教知识问答之一
 云台山的来历
 大圣若瑟的圣像中,通常有一朵百合花是什么含义?
 天主教对联
 献县教区朝圣地――露德庄
 献县教区修道院简史
 教会小游戏之二
 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春节联欢晚会
 献县教区2010年堂区神父调动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

 来    源: 晓明
 作    者: 孙均生
 发表日期: 2018/10/22 10:50:00
 阅读次数: 1089
 文章标题: 精品原创《晓明》 → 答客问51
 查看权限: 普通文章
 查看方式: 查看:[ 大字 中字 小字 ] [双击滚屏]
 正    文:
答客问51
51,在教友的殡葬仪式中,外教人的礼节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在亲友去世后,面对两种不同仪式的争执,应该怎么办?
 
答:在我们中国,少数教友生活在外教人的环境中,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殡葬仪式也不例外。如果问一些礼节可行不可行,那就看这些礼节是不是带有迷信色彩。像给亡者烧纸和祭奠食品当然是不可以的,因为这些礼节属于迷信成份。烧纸就是把纸当作“阴间”的货币,借着烧的方式送到“阴间”,让亡者消费。祭奠果品之类是请亡者品尝美物,以尽孝心。其实,这些东西是亡者所不能“享用”的,因为在另一个国度里已经不再有饮食男女之欲以及人世间的诸多需求(参玛二十二30),因此,摆放在灵前或坟地上的食品不会少,烧纸剩余的灰烬也不会钻到地里去,只是被风吹得东飘西落,作为大地的点缀罢了。故此民间有“烧纸一片灰,祭酒一片湿”的说法。
 
另外有些是自古而有的传统。像为亡者戴孝,这是千百年来留传下来的向亡者致哀的标记,是无可厚非的。而向遗体叩头则是一个有争议的礼节,有人认为亡者有很大的能力,借着叩头可以求福免祸,不然会受到亡者的诅咒。出于这种心态而叩头当然是不对的。按照我们教会的信仰,人死就是灵魂和肉身的分离,故此亡者的灵魂已经不在他的遗体内了,向亡者叩头只是出于对他的敬意,如同看到父母的照片由然而生敬意一样。我们在春节时会向长辈叩头拜年,同样,在与长辈生离死别之际以叩头表示内心的孝敬,也是理所应当的,故此不应视为迷信成份。1942年,教宗比约十二世宣布解除中国的尊孔祭祖禁令,其中一条说“允许信友在死者或其灵柩、牌位面前行礼如仪”。但有的教友为了避免旁观者的误解,尤其是往亲友家去吊丧的时候,不肯与教外人一起叩头,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不因此引起事端即可。
 
孝子手拿哀棒(俗称“哭丧棒”)也是殡葬礼仪中的礼节,这是因为古人特别注重孝道,往往在父母离世后子女悲痛过度,到葬礼时已力不能支,故此借一条棍棒扶持走路。如今,虽然并非每个孝子都悲伤到那种程度,但这一礼节还是延续了下来,因此不带任何迷信色彩。至于插在坟墓上的幡,其最初的用意只是易于亡者的亲属辨认,在今天尽管已没有多大必要,但还是作为一个标记流传了下来。有人把它叫做“招魂幡”,说是亡灵要回到他的遗体内,以此作为记号以免走错了地方,那是解释的问题了。今天为已亡教友使用的幡一般都是十字架形的,具有教会特色,很好。还有一些其他礼节,像吹奏啦、放鞭炮啦等等,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说法,只是为了渲染气氛,这些礼节都是可有可无的,应看事主的经济条件而定。如果使用,最好使用教会的乐队,少放鞭炮力求节省,避免不必要的铺张浪费。
 
可是,当亡者的家人信仰不一致的时候,殡葬礼的分歧就出现了。本来,慎终追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亡者的晚辈,都想以自己愿意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哀思和敬意。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基本的态度就是互相尊重、避免冲突。如果这种礼仪的分歧不能通过沟通思想得到解决的话,只能双方各行其道、互不干涉,总不该因为思想上的分歧导致情感上的隔阂。
 
总之,在殡葬礼后亡者已入土为安,希望这些礼节不会给活人带来太多的困扰。

上一篇:关于“首六”知多少?看看你就明白了
下一篇:九品天神究竟是哪九品?
【公共评论】[目前共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共0条]
 暂 无 相 关 内 容
【相关软件】 [共0个]
 暂 无 相 关 内 容
【相关文章】 [共1篇]
  答客问51
【相关教程】 [共0篇]
 暂 无 相 关 内 容
聊天室 | 友情链接 | 在线留言 | 网站管理 | 会员注册 | 超级搜索 | 教会日历 
Copyright© 2008-2021 献县教区
服务义工:xianxiancc 建站时间:2008-9-10
服务信箱:xianxiancc@hotmail.com Powered By:xianxiancc
冀ICP备160025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