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谷十二38-44
“帮助圣教会的经费”是教会的传统,教会不是赢利单位,作为教会的成员——教友从生活费用当中抽出部分来支持教会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这种献仪是自愿的、自由的,没有什么硬性规定,这才有了多少之别。有的教友大把大把的钞票往外拿,而有的教友则只从袋里掏出一元褶皱的纸币放入献仪箱,然后赶紧自卑地离开。那么,在耶稣眼中哪个更有价值呢?今天的《福音》就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我们一般衡量一个人的慷慨程度是以他所奉献的实际数额为标准,而耶稣面对银库坐着,留心观察前来奉献银两的人们。他见到那些出手阔绰的大款们捐献时没动生色,唯独见到一个穷寡妇向献仪箱里投下两个小钱的时候受了感动,叫过自己的门徒来说:“这个穷寡妇比所有向银库里投钱的人投得更多。”乍一听,这明显是一个错误的判断:两个小钱怎么会大于那些大把大把的钱币呢?接下来耶稣解释说:“因为众人都拿他们剩余的来投,但这寡妇却由自己的不足中,把所有的一切生活费用,都投上了。”
就如旧约中所言,“人看外貌,上主却看人心。”(撒上十六7)天主不缺钱,天地万物都是天主从无中一命而成的,天主愿意人向教会大方地捐献,只是为了让人拥有一颗慷慨的心。就如一位长辈把一盒饼干送给孩子,然后伸手向孩子索要他手中拿着的那半块咬过的饼干,并非长辈真的对那半块饼干感兴趣,完全是为了试探孩子,希望孩子不吃独食、懂得与人分享。同样,天主最了解每个人的生活状况,他清楚知道谁奉献得多、谁奉献得少。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像《福音》中的“穷寡妇”一样的人,他们虽然过着贫穷的日子,却对教会慷慨奉献,对更穷困者的急需予以及时的支援。在某处,居住在偏僻山村里的老太太,虽然是新教友,但信仰虔诚。她赶到城里的圣堂参与弥撒,把返程买车票的两元钱放入献仪箱,然后徒步回家;还有很多教友,自己度着贫困的生活,却时常捐钱、捐物。他们的确是“从自己的不足当中”节省出来的,尽管他们所献的钱物有限,但他们的心却非常慷慨!
与此相反,有的人不论拥有多少,就是不肯奉献,将天主降福的钱财据为己有。有个故事说:一天,某地的牧师去一名信徒家里筹款,为了教会的某个项目。那家主人说话很慷慨:“牧师,如果我有1000万元钱,我就捐献500万;如果我有两栋房子,我就捐献一栋;如果……”牧师打断他的话说:“如果你有两头猪呢?”那人一听这话着急了,说:“牧师,你也太狠了吧?你知道我家只养了两头猪!”人们往往说话慷慨,而到行动的时候却左思右想、舍不得把钱财奉献出来。
其实,我们把自己仅有的拿出一部分来献给天主,天主会十倍、百倍地报答我们,在旧约中记载的漆冬匝尔法特的那个寡妇,她听了先知厄里亚的话,把自家仅有的一点面粉和少许食油拿出来为先知做了饼,但因为她接待了先知、听从了先知的话,于是,她缸里的面、罐里的油,再也吃不完了(列上十七9-16)。服从就有奇迹,慷慨就有报答。不但旧约时代,就是在今天类似的例子也多得不可胜数:有一名开食品店的教友,在知道教会有急需,伸手就拿出一万元来捐献了,结果就在当天,突然有一大群人到她的店里吃饭,结果她将店里所有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了,这样,她捐献的钱立刻就赚回来了。难道这是偶然吗?信德告诉我们:“你们给,就给你们,并且还要用好的、连按带摇、以至外溢的升斗倒在你们的怀里……”(路六38)
《福音》中的穷寡妇是被人轻视的社会边缘人士,但她给我们每位基督徒都立下了一个好榜样,让我们对天主慷慨、对人大方。祈求天主赐给我们像那位穷寡妇一样的信德,同时拥有一颗善良与慷慨的心,彼此以爱德相连,天主的祝福也必从天而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