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有的人四十歲已老,有的人八十歲還很年輕。所以年齡並非老病老死的主要原因。新加坡有一位許哲女士,一百零四歲時還在當地的老人院裡,為比她年輕的老人服務。台灣嘉義曾有一位瑞士籍的天主教神父蒲敏道,在他一百歲時還在照顧智障兒童。古時,嬰兒的死亡率高,成年人傳染病多,各國人口的平均年齡約為五十。按歷史記載,古羅馬時代,當地人的平均年齡為二十三歲。戰爭頻繁也可能是年輕人夭折的原因。一八五零年代,美國麻州人口的平均年齡為四十歲。一九五零年代已增至五十以上。二十一世紀,台灣人口的平均年齡,男士已達七十五歲,女士超過七十七歲。目前,世界各國規定六十五歲為退休年齡;因此,年在六十五以上的人便算跨入了老年期。老年期的長短因人而異,有的人沒有老年,有的人很短,有的則長達三十多年。
壹)影響老年期長短的因素
地球上的某些地區、某些民族或某些家族,人們的壽命顯著地較長,有的則
普遍地較短。所以心理學家很容易推論,遺傳是決定人們壽命的主要因素。觀察社會現象,學者們傾向於肯定,白種人的壽命普遍地較有色人種為長。另外,城市的居民較農村社會的居民健康較佳、壽命也較長。不過,比較先進國家的白種人和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食品營養、工作性質、醫療技術等其他因素遠比農村社會優異;所以膚色與居住地區,不一定是左右人口壽命長短的主要因素。
自從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各國人民的教育程度普遍地提高,生理衛生知識增加,食品營養改善,醫療技術更新都有助於人民的延年益壽。美滿的婚姻對老年人的壽命應該也有正面的影響。心理學家肯定已婚的老年夫妻常比未婚及離婚者的壽命更長。幸福的家庭生活同樣會有助於生命的延長。不過終生守貞獻身於宗教事務的神職人員,能活到九十多歲的人卻也不少。體型矮小比體型高大的有壽命更長的傾向。古羅馬的演說家西塞羅曾有「論老年」(De Senectute)一書。
他提出老年被視為不幸的四個理由:一,老年人由活躍的工作崗位退出。二,老年讓生理的活力消失。三,老年給人奪走了一切感官的享樂。四,老年領人走向死亡的邊緣。亞里士多德以為:一,老年人比較保守,因為他們受過人生的委屈。
二,老年人比較吝嗇,因為錢是那麼難得而又那麼容易遺失。三,老年人對人生已不抱希望,因為剩餘的時光是那麼短促。(註 :一)由此可見,年長者自己對老年的心態也會影響自己壽命的長短。
年長退休,老年人失去了經濟來源;同時也失去了領導管理的支配權。老年人不再工作,他的社會地位逐漸消失。他扮演的社會角色是沒有角色的角色。一般來說,老年人體力衰退、力不從心,他們感受的是:無奈、無助、無望。老年人大多沒有興趣吸收新的知識,與社會逐漸脫節;經濟收入又不如晚輩,老人自覺處處不如人。不少老年人家境清寒、子女遠揚,他們體驗的是人生的空虛。許多因外遇、家暴、酗酒、犯法而失去配偶的老人,現在所感受的是訴苦無人、求助無門;這種悽慘的傷感很自然地影響老年人的健康,因此縮短他們的壽命。長壽是上帝的恩賜,也是社會大眾普遍地追求的幸福。
正因為長壽被視為幸福,所以十八世紀就有人開始針對老人生理與心理的研究。一八三五年,比利士的數學家兼社會科學家關德賴(Adolph Quetelet, 1796-1874)最早研究老人的體能、技能、感受、情緒以及社會行為的問題。留下的著作為:On M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 Faculties.(Birren, 1961)。也有學者主張老人學( Gerontology) 應由Francis Bacon的著作:History of Life and Death開始( Streib & Orbach, 1967)。另有人主張老人學始於工業革命,理由是:一,因工業革命,老年人由原本自由的主人淪為被雇的傭人。二,由漸進的隱退告老至被迫退休離職。三,由經濟獨立自主而變為對僱主或政府的依賴。四,由公認的社會地位變成沒有角色的社會角色。(註:二)社會角色的消失以及生理的退化,年長者已無法避免,心理學家更希望瞭解老年人的心理,以維護老年人的心靈健康,減少心理上的壓力或悲傷。為現代的青年男女早日瞭解老人的心理,一方面對家中現有的長者多加關懷,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的老年早作準備。
貳)老年人的生理變化
老年人的生理變化最明顯的是毛髮變白甚至脫落。皮膚的皺紋增多、肌肉
開始鬆弛、骨質鹼化。人與人之間的個別差異很大,有的人八十歲以上,還可以走樓梯、爬山、騎自行車、駕駛汽車,有的年在七十以下已經老邁無能寸步難行
。老年人的體質變化,除了可能有的遺傳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該是童年與青年時期所吸收的營養以及所從事的勞心或勞力工作的影響。青年與成年時期,農夫與工匠們的工作一定比在政府機關或公司行號的文書工作辛苦得多;但一個人筋骨的鍛鍊卻也有助於體能的強健。
生理的退化,除了毛髮、皮膚、肌肉與骨骼之外,比較容易理會的便是視覺的老花、聽覺的失靈、觸覺的麻木。味覺與嗅覺的退化比較不太顯著。人類身體的結構非常複雜,腦神經系統該是最重要也是最難徹底明了的部份。腦神經病變,現代的醫療科技還是難於應付。為作更深入的研究,心理學已出現了神經心理學的分支。比較容易觀察也易於診斷的老化現象是胸腔的失去彈性、肋膀的伸縮性減少,呼吸的能量減弱、氣管硬化、喉嚨沙啞、吸入的氧氣不足。
人類疾病的名目多得難於枚舉。老年人不論罹患任何疾病都比較難於治療。一般來說,老年人的免疫系統容易喪失功能。內臟方面,老年人心跳減速、心細胞擴大,血壓過高者心臟擴大。老年人的內分泌腺容易失調,腎功能減退多糖尿病、性腺降低。便秘與攝護腺的膨脹也普遍地給老年人帶來困擾。(註:三)由於老年人社會交際減少,孤零零地在家寂寞無聊,吸烟、飲酒、賭博能是他們消磨時間的最佳選擇。可惜,這三者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都能造成威脅。癌症似乎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中風、百金森與老人失智症卻最容易折磨老人。
生理的疾病之外,老年人還有某些與倫理道德相關的毛病。男性的老人,雖然高齡已達七十、八十,但生理的欲望尤其食、色兩項仍然非常強烈。因此某些不道德的行為可能就在這個時期出現。情趣商店是男性老年人愛去的地方。童姦、雞姦、獸淫、亂倫是老年男士能犯的罪行。另外,老年人由於多方面對自己不滿,很容易遷怒他人,將夫人、兒女、傭人或護士作為洩怒的對象。老年人最容易採取的自衛機能便是退化作用。按體能他明明可以自己站立、走動或用餐,但他偏要坐著輪椅返老還童、讓人餵食。老年婦女大多不甘寂寞容易長舌多嘴、搬弄是非。年長的婦女也很容易猜疑,旁人會蔑視她,背後批評她傷害她的名譽或竊取她的財物。知識程度較低的老年婦女最容易迷信,也最容易貪圖便宜而被騙;同時,老年婦女大多健忘、缺乏安全感,任何物件喜歡收藏;為了小利,也容易順手牽羊淪為小竊。老年婦女能犯的嚴重罪行,大多屬於譭謗、偽證、報復、下毒以及開空頭支票。
老年人中,也有許多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男女。他們一生中不一定有過轟轟烈烈的事業或對社會有什麼偉大的貢獻,但他們終身繩規蹈矩、重視道德規範。這些老人往往和顏悅色、慈祥可愛。他們很可能享受三代同堂、四代同代的天倫之樂,最後帶著滿意的笑容飛向極樂世界。
參)老年人的特殊心態
在年輕人的心目中,老年人似乎是人類中的異類;其實,從大體來說,老年
人與青年、壯年、中年人沒有太大的差別;甚至有些老年人還與兒童非常相似。
不少老人很喜歡吃甜的東西,明知自己罹患糖尿病,吃甜的為他身體有害;但他還是喜歡吃巧克力與冰淇淋。心理學家費斯丁格(Leon Festinger 1919-)稱此現象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註:四)認知失調並非老年人的專利,青年人或成年人明知吸烟為身體有害,尤其罹患肺癌的可能性很高;但許多人依舊不肯放棄他們的嗜好。
心理方面,老年人究竟能有哪些比較特殊的地方?一般來說,老年人大多新事難記、舊事難忘。他們中比較容易出現健忘症。台灣台北市曾有一位八十歲的老翁,晚餐後提著垃圾袋下樓去丟,結果一直沒有回去。忽然間,他忘了自己的家,也忘了自己的姓名。大多數的老人喜歡回憶甜蜜的往事,誇耀自己過去的成就;常給孫子輩講同樣的故事。許多老人晚上不容易睡覺,白天常打瞌睡。老年人適應環境的能力降低,不喜歡多接觸陌生的團體。除非是往日的親密知己,老年人並不喜歡客人。
與陌生人交談,為老年人是一種負擔。老年人頭腦頑固,思想不易變通。老年的學者專家常與學生或年輕的知識份子經常往來、互相切磋,能保持頭腦清醒、思想靈活。年長者的頭腦猶如老舊的機械,倘能經常使用才不致老化。不少哲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雖然年齡已在八十以上,仍舊在學術界相當活躍。
老年人如因聽力減退、記憶失靈,很自然地與周圍的現實世界逐漸脫離,這樣認知能力將隨著衰退。老人喜愛自由,不願受人拘束,更不喜歡受人指揮。老年人思想保守、重視傳統,對急遽變化的現代社會,他們難於適應。面對著日新月異的世界,尤其高速的運輸工具、千變萬化的通訊系統;他們就難於學習。
老年人缺乏外來的刺激、生活單調,很自然地感到孤獨寂寞,心胸難能開朗。部份老年人,尤其女士們頭腦頑固、思想失靈,她們的特點便是愛管閒事、到處批評。除非是身為億萬富翁的企業家或對社會大眾曾有偉大貢獻的政治家,一般的老年人往往自我觀念降低、生活態度消極,對自己的未來不再有什麼抱負。每天的生活只是等待生命的結束。觀察教堂或廟堂的信徒,往往老年的人數較多。老年人避談未來,冥冥之中卻意識到神明或上帝的存在。老年人避諱談論死亡,但他們的意識中大多留有神明的存在。一生膽大包天、為非作歹的勇士,來到老年、面對死亡,卻膽小如鼠怕得要死。老年人的意識比較容易迷糊,有時似乎脫離現實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所為何事。老年人的想像力並不活躍,所以在任何事上並不傾向於革新創新。老年人的情感比較泠淡,不如年輕時代那樣熱烈。老年人的情緒有時會很激動,脾氣很壞;理由是內心懷有仇恨。老年人如因妻離子散,生活並不如意,也很容易陷入憂鬱。
按以上的敘述,老年人給人的印象似乎比較暗淡;但老年人也有光明的一面。祇要人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不論在教育界、學術界、工商企業界、宗教界到處可以發現白髮老翁,他們的年齡都在八十歲以上。例如名詩人余光中、企業家王永慶、張忠謀,羅馬的天主教前任及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台灣的單國璽樞機主教,佛教的淨空法師、星雲法師等。能享受高壽而又生活幸福的老人是否也有某些特徵?很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生活都很有規律,飲食起居有定量定時。
不論勞心或勞力,他們都是熱愛工作而且從工作中能找到樂趣的人。他們的工作大多不只是為自己與自己的家而更是為了社會大眾。生活幸福的老人一定享有心靈的平安。他們覺得生活有意義,他們的一生對人類有所貢獻,七、八十年中,他們盡心盡力完成他們的使命,沒有虛渡一生。他們享有很高的成就感與滿意度。
他們無怨無悔,懷著感恩的心等待著羽化而登仙,飛向永恆的世界。
肆)老年人的身心保健
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類,七、八十年甚至超過一個世紀,要保持身心健康
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東南亞的一次海嘯轉瞬之間奪去幾萬條人命。緬甸的一陣颶風捲走了十幾萬貧困的百姓。中國大陸四川省七點八級的地震,震垮了幾十所城鎮、活埋了十萬以上的男女老幼,包括剛脫離母胎的嬰兒。人類的生命是那樣脆弱,猶如蠟燭上的火光,一吹就滅。另一方面,卻有部份幸運的老人能在這麼多災多難的世界,歷經八、九十個春、夏、秋、冬,才走完他們人生的旅程。
這個美麗的地球,這個又不斷發生天災人禍的世界是值得人們留戀的嗎?很奇怪的,不論你生活在怎樣貧困的環境,或患有骨癌痛苦得難於忍受的時刻;人們最大的希望還是活著。為任何人來說,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生命。飛機失事、郵輪沉入大海,人們不問誰損失了多少財物而只問喪失了多少人命。所以,凡是身心健康的人自然地愛惜生命。老年人能延長壽命表示他們真正珍惜生命。
一九二零年代,中國人的平均年齡只有四十歲左右。一九八零年代,台灣人口的平均年齡已達七十五歲。有人以為古代的人們只有把生命托給神明,二十世紀的人們把生命托給醫生。二十一世紀的人該把生命托給自己。心理學家開始研究老人保健,很快就發現老人保健不該是從老年開始,而是從兒童時期就該注意。最能傷害身體健康的應該是吸烟、酗酒。喝酒不犯罪,醉酒必有過。酗酒會引起急性肝炎。長期酗酒更易引起急性胰臟炎。酒能加速腦部老化、損傷知力。飲酒過多會使血管膨脹影響性功能。酗酒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十倍。酗酒者的自殺率比一般人高出六倍,而且平均壽命比一般人少十至十五歲。美滿的婚姻、幸福的家庭生活,為中、老年人應該是延年益壽的有利條件。夫妻之間的爭吵不知不覺地傷害了對方,也傷害了自己。離婚、遺棄常使許多老年人孤零零地孑然一身。帶著破碎的心靈,邁向悽涼的老年。現代社會出現更多的老人健忘症、老人失智症,更有的自尋短見結束生命,因為沒有勇氣面對這失敗的一生。為老年人保持健康,近代心理學家有三不四要的原則。三不是指不吸烟、不酗酒、不吃零食。四要是指:一,每晚要睡七、八小時。二,要用早餐。三,要保持體重。四,要有適當的運動。(註:五)除此之外,老年人也該保持均衡的營養、穩定的情緒、心靈的平安。老年人大多會感到寂寞孤獨,溫暖的家庭、良好的人際關係、適當的團體生活都有助於老年人的心胸開闊。
身心健康的老人大多重視精神生活,不再貪圖物質享受;飲食起居均有規律。為能確保心靈平安、無憂無慮,正統的宗教信仰也能讓人在靜默中與神明溝通,一方面提高道德修養,一方面獲得心靈的寄托。老年人需要有傾訴談心的對象,懷有虔誠宗教信仰的老人,他常可以默默地用無聲的言語與神明相契、與上帝交談。信仰基督宗教的老人,常有上教堂參與宗教禮儀、歌唱祈禱的機會。宗教信仰也讓人參與團體增加社交的機會。更重要的,也許是他們所交往的都是重視精神生活、德高望重的人士。
中國的語文常有許多名詞,如學問、活動等,顯示出古人的智慧。人要有知識學問,必須學習發問。什麼時候問?向誰問?在哪裡問?問些什麼?用怎樣的語氣發問?你若學會了發問,你便很容易增進知識學問。活動一詞更告訴我們,你要活就要動,你多動才能活。所以七、八十歲的老年人,應該保持適度的運動。很多農夫農婦年在九十上下還在工作,可見活動是幫助人延長生命的寶貴法門。
婦女們大多負責料理家務手腳勤快,所以世界各地能活到百歲以上的人瑞,大多數屬於女性。
附 註:
一: Kaluger, G. & Kaluger, M.F., Human Development, St. Louis, Times Mirror/Mosby, 1984, P.623.
二: Ibid. P.614.
三: Ibid. P.581.
四: 張春興著,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一九九六,頁 六一零。
五: 同上,頁 七零四。
※ 本章摘要:
一,年齡並非老死的原因。老年期的長短因人而異。
二,生活環境優異的人們大概壽命較長。
三,種族、地區不一定是影響人們壽命的主因。
四,美滿婚姻能影響老年人的壽命。
五,婚姻美滿的老年夫妻比未婚及離婚者的壽命更長。
六,家庭幸福有助於生命的廷長。
七,不少終生守貞的人也能活到九十多歲。
八,體型矮小比體型高大的人,有壽命較長的現象。
九,老年人比較吝嗇,因為錢是那麼難得。
十,年長者對老年的心態也會影響他壽命的長短。
十一, 老年人失去了領導、管理的支配權。
十二, 老年人扮演的是沒有角色的角色。
十三, 老年人沒有興趣吸收新的知識。
十四, 老年人容易體驗到人生的空虛。
十五, 喪失配偶的老人容易產生求門無助的感受。
十六, 長壽被視為上帝的恩賜,人間的幸福。
十七, 現代的老年人大多被迫退休,喪失了工作的權利 。
十八, 現代人應為自己的老年早作準備,同時對長者多加關懷。
十九, 老年人最明顯的變化便是毛髮變白,視覺聽覺失靈。
二十, 老年人胸腔失去彈性,吸入的氧氣不足。
二一, 老年人多鍛鍊筋骨,有助於體能保健。
二二, 便秘與攝護腺膨脹是老年人常見的困擾。
二三, 吸烟、酗酒、賭博能使老人解悶,但不合衛生。
二四, 老年人因為不滿意自己,容易遷怒他人。
二五, 男性老人仍有性的誘惑與不當行為。
二六, 返老還童或稱退化是老年人最易採取的自衛機能。
二七, 年長的婦女較容易猜疑,也容易迷信。
二八, 老年男女大多新事難記舊事難忘。
二九, 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老人大多慈祥可親。
三十, 老年男女也會發生認知失調。
三一, 老年人適應環境的能力明顯地降低。
三二, 老年人頭腦頑固,思想不易變通。
三三, 老人家比較守舊、重視傳統。生活單調,易感孤獨寂寞。
三四, 老年人自我觀念降低,生活態度消極;但容易意識到神明的存在。
三五, 內疚很深的老年人會害怕死亡,容易陷入憂鬱。
三六, 心地光明完成了人生使命的老人只等待著飛向天國。
三七, 生命脆弱猶如蠟燭上的火光,一吹就滅。
三八, 到了老年,三不四要的原則有助於保健。
三九, 重視精神生活,保持宗教信仰;心平氣和必可延年益壽。
四十, 百歲以上的人瑞大多屬女性,可見活動是延長生命的秘訣。
※ 問題討論:
一,什麼原因能讓某些人壽命很長?
二,不結婚的人是否真的會短命?
三,為什麼有的老人享受高壽,有的卻活得很苦?
四,為能獲得長壽,你準備採取哪些保健方法?
五,為什麼有些人死不瞑目,有些人卻不怕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