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静:静不是目的,只是条件和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进入一种境界,即与天主交往的境界。古人言:“万物静观皆自得”。
静: 唯在静境中与天主相遇。静,是修道人一生中生活的朋友。
圣经:依30:5“你们的得救是在於归依和安静,你们的力量是在於宁静和信赖”。
静的方法:效法佛教,用短诵训练:“阿弥驼佛”,“耶稣基督”。收敛心神,从动到静。
佛教:“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这就是悟道、修行,以及对天主认识的过程。
➢ 避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得到治疗,可以认识接纳自己。
正确的态度应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在平凡中找到天主,与天主相遇。
⒈主动者:“主动者”即行动主体。这次避静的行动主体,应有三个:
第一个主动者是天主圣神:是他引导我们避静,如同当年他引导耶稣和宗徒们一样(参考谷1:12玛4:1路4:1,14。若14:26,16:13路24:49宗1:4-5)。在这次避静中,他同样要问我们要些什么?想带我们到什么地方去?或者他使我们明白耶稣对我们所说的话。
第二个主动者,在圣神的引导下,就是我们各位。我们要自问的是:我要什么?我愿意什么?期待什么?筹划什么?让我们的贫乏、我们的心愿、我们的需要,逐渐浮现出来。
第三个主动者就是我本人。我将只做一个提议者。提议者的任务是为了使工作容易进行,不是变得更复杂。我只提供一些技术方面的指点,以帮助各人思考马尔谷福音中的“宗徒们的精神行程”和“信仰旅程”。
⒉同行者:同行者同样有三:即圣神、宗徒、玛利亚。默想福音时以宗徒为典范,祈祷是应记得圣母,求圣母引导(参宗1:14),以圣母为模范(参路2:19,51)。教会是“伯多禄”的,也是“玛利亚的”。就某种意义而论,二者相辅相成。
反省:
⑴ 是否还有什么牵挂影响着我,使我的心不能完全回到这个特别的团体中?或者这次避静我完全还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
➣ “坐也布袋,行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格言联壁》“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⑵ 我的修道生活定位任何?职责和使命是否清楚?理想与现实差距多少?
⑶ 今天我来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明天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歌曲:主求你接触我--------。
主题:
✥主要内容:如何保持、发展、回应圣召?(修女避静三日行)
➣总目标:“以主为基(信仰里),以人为本(世界中),以史为鉴
1.修道生活的定位:修道生活不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成圣),它更是一种生活,一种追随基督的圣召生活。在这种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有太多的自己的计划和理想,因为我们是在回应天主召叫,承行天主的旨意,实行天主的计划。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 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圣人的基督徒,也不是好基督徒。但是,一心只想自己成圣,“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独善其身的自私思想,也不是基督所喜悦的门徒。所以,我们应该独善其身,而兼善天下,“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2.团体生活是修道生活的主要特征: 一个修道人,从走进修院那天起,就要记住:“现在你不再是单独的了,而是加入了一个团体中,为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因此,当你在一切事上或作任何决定之时,应将其她姊妹放在你的眼前和你的决定中,这样才能帮助你在基督内欣赏和接受不同性格和不同见解的人”。
3. 活出丰富的生命,活出风彩来,用整个生命光荣天主:
➣交响乐式的人生:交响乐是合一、共融,是心与心的共融,口与口的合一。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你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掌握自己;你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可以才分利用今天;你不能要求样样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力”。
➣拉丁文:“Gloria Dei,Homo vivens”。意思是:一个活生生的、活活泼泼的、生活得充实的人,就天主的光荣。
➣ “是仙是凡皆快乐,最是烦恼做半神”。
➣ “Ubi caritas et amor,Deus ibi est”。“何处有仁,何处有爱,何处有仁,天主必常在”。
4.祈祷生活,生活祈祷。这是修道人的主要生活。
团体的祈祷和礼仪生活,正是你与诸圣和历代信友在基督内共融的有效记号。
5.团体生活的高峰:信仰→圣三内的合一。
生活→天、地、人的合一。
➣“以主为基(信仰里),以人为本(世界中),以史为鉴(生命里):迈向更丰富的生命。”
➣置身于团体,关心他人,放眼世界。独善其身,兼善天下:
信仰要求我们就是要以团体的合一,而达成世界大同:所以
➣信仰就是以天主的眼去看世界,以天主心去爱世界,用天主的能力去处理事物,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教会向我们讲天上,是让我们活在地上,讲未来,是让我们活在现在,因为有天上,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地上,有未来,更要活在现在,珍惜现在。
➣传教就是讲生命,讲经验的生命,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命—本位,基督赋予我们的生命—圣经。
一.团体生活
✥个人团体性:没有富裕安宁的国,也就没有平安幸福的家,同样没有一个合谐的团体,也就没有个人的安宁。
✥耶稣要求:谷6:7 “耶稣召选了十二门徒,开始派遣他们两个两个的出去……”。
玛18:20“那里有两个或三个人,因我的名聚集在一起,我就在他们中间”。
✥教会要求→古老教会传统有三大要素:爱的共融,信的共融,法的共融:宗1:14;2:42-46;4:32-35。
✥圣召本身要求:福音:谷3:14-19(8:34-38;10:42-45)
3:13 随后,耶稣上了山,把自己所想要的人召来,他们便来到他面前。 3:14 他就选定了十二人,为同他常在一起,并为派遣他们去宣讲, 3:15 且具有驱魔的权柄。 3:16 他选定了这十二人:西满,给他起名叫伯多禄, 3:17 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弟弟若望,并为他们起名叫「波纳尔革」,就是「雷霆之子」, 3:18 安德肋、斐理伯、巴尔多禄茂、玛窦、多默、阿尔斐的儿子雅各伯,达陡和热诚者西满, 3:19 并犹达斯依斯加略,他是负卖耶稣者。
一.修会本身就是团体生活:
修会与其他团体的区别在于他拥有两大生活方式和生活形式。即:严格的神贫、贞洁、服从的三愿生活形式;以及团体精神,团体生活,团体分享,团体行动的特殊方式。
⑴ 团体需要三愿生活:
➣福音劝谕:团体→独身——放弃小家庭——奉献(祭品)。≠不结婚——太监,单身贵族。
公用→神贫——放弃对财产的拥有权——福音(拥有耶稣),无牵无挂,更大的自由(富贵少年)。≠无钱、穷人——乞丐。
服务→服从——放弃自己的意愿(自主权)——使徒性的(来,跟随我!玛25)
≠无自己的主见,听他人的话——军人、犯人。
➣服从是团体性的:“共同负责的精神”。一切权柄都是来自天主(若19:11),一切都得服从最终,都得归于天主(伯前2:13-14)。既然都是来自天主,所以,当权者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也要因着权柄本身而服从天主,否则就是滥用职权,滥用职权的结果就会导致权力无法实施,或者施而无效,施而无行。因为你不服从天主,谁又服从你呢?你打着天主的旗号来行使自己的旨意,满足于自己的欲望,拿天主做护盾,结果只能是图劳无获。当然,盲目的服从也大有人在,但结果只是让整个团体成为个别人的陪葬品。
⑵ 修会团体生活:的确,团体生活是“修会”的要求,修会的标记,也是独身生活的必要方式。“独身”不等于“独善其身”。“独身生活”就是你如何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独立而共融,共融而独立,分工而合作。合作共事,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体现、完善你与天主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独身生活,也就是修道生活。
在创世纪中天主说:“人单独不好”(创2:18),这说明天主创造人的时候,就给人注定了,人是群体动物,每人都应在群体中磨练自己,完善自己。所以“团体生活”是人本身所需要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需要朋友的理解,亲人的关怀和聆听,也需要邻居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人人都需要他人的爱。为此依我看来独身生活最大的仇敌,不是“魔鬼、世俗和肉身”,而是“孤独、寂寞、失落感,不被人理解、重视、接纳”等。特别当你心灵上受到委屈,工作上遭到挫折和失败,精神上遭到打击的时候,你更需要别人的关心、聆听和安慰。此时如果你得不到这些,那魔鬼才会找到你,世俗才会占据你,肉身也就会左右你。
因此,“团体生活”是独身生活的需要,也是独身生活的重要条件,看起来相似矛盾,但实行起来就是“修会”,这修会就是你的家、你的快乐、你的幸福和你的一切。相反,修会中个个都是独来独往、独断独行、独善其身,那这个不在是你的家、你的幸福,而是一座监狱,一所人间地狱。
二.团体生活要素
1. 标记性:共融、合作、默契都是独生生活的标记(若13:34-35)。
➣ 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甘胆相照,同沐以共。
圣经:弗4:1-7,11-16(参格前12:12-26)
4:1 所以我在这主内为囚犯的恳求你们,行动务要与你们所受的宠召相称, 4:2 凡事要谦逊、温和、忍耐,在爱德中彼此担待, 4:3 尽力以和平的联系,保持心神的合一, 4:4 因为只有一个身体和一个圣神,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希望一样。 4:5 只有一个主,一个信德,一个洗礼;
4:11 就是他赐与这些人作宗徒,那些人作先知,有的作传福音者,有的作司牧和教师, 4:12 为成全圣徒,使之各尽其职;为建树基督的身体, 4:16 本著他,全身都结构紧凑,借着各关节的互相补助,按照各肢体的功用,各尽其职,使身体不断增
长,在爱德中将它建立起来。
2. 团体生活的具体实现:
➣共同建设合一的团体:“行动务要与你们受的宠召相称,凡事要谦逊、温和、忍耐,在爱德中彼此担待,尽力以和平的联系,保持心神的合一。”(弗4:2-3)因此,团体中事无大小,职无高低,应欣然接受,尽己所能,乐意为之,以建树基督的团体,以培养随时服务他人的心态。
➣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坦诚交谈,虚心接受是彼此信任的标记。惟有彼此信任,才能真正地在基督内过着共融的生活。因此,与长上和兄弟来往时,要培养坦诚的交谈,静心的聆听,和虚心决定交谈后的决定。互相尊重,彼此欣赏,肯定自己,鼓励他人。这样,才能立己立人,度着天主子女自由的生活。
➣简朴的生活:万物皆为天主所赐,连你的存在,也是主恩;因此你应以感恩之心,善用万物和你的天赋,决不可浪费和妄用。
➣保持内心的宁静:“内心的静默使人能够与基督亲密的交交往,若害怕内心的静默而故意将工作代替静独,致令自己处于忙碌之中,这是十分不智之举。因此,保持静默的时刻和宁静的气氛为内修生活是相当要紧的。
3.团体生活的主要因素
➣包容:惟有包容才有接纳和宽恕。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视海洋,天宽地阔,胸怀开朗。
➣胸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故事:被盗之后:一次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第32总统)家中被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他的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给朋友写了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关系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饿生命;第二,贼只偷去了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接纳:惟有接纳才能欣赏。在接纳中,我们也被接纳。
➣欣赏:欣赏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因为欣赏别人的优点,就是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别人的弱点,就是肯定自己的优点。
➣尊重:惟有尊重才能够宽恕。在尊重中,我们也被尊重。
➣用信仰的眼光看人:故事人人都是耶稣:有一座隐修院,由于传统的培育一直不错,有许多圣人出自该修院,因此这修院名扬四方,每天都有许多朝圣者前往。但由于朝圣者和旅游者众多,修院每天要承受大量的接待工作,听告解、做弥撒、忙生活等。会士们也不能再象往常那样,在静默中祈祷生活,这样会士们漫漫地也变冷淡了,不再象往常那样一心侍奉天主,生活也漫漫世俗化了,修院一天不如一天,朝圣者也因此而越来越少。院长也采用了许多可行的方式,设法改变这种局面,挽回以往的那种神圣气氛,但都失败了。一天,院长想起修院对面山上的独修老会士,便去请教他如何把修院办好,以恢复过去的状态。会士热情地接待了他,但关于办好修院的事,他只说了一句话:“你们修院的会士中,有一个是耶稣。”院长回到修院,便把此事向会士们宣布了,会士们先是议论纷纷,而后便是相互尊重,谁也不敢得罪谁。时间一长,修院又恢复了以往的状态,朝圣者又越来越多。院长又去拜访那个老会士,把修院里近况一一汇报了,希望能够知道修院里究竟谁是耶稣。可是,独修老会士又只说了一句话:“你们修院的会士,个个都是耶稣”。
➣宽恕:只有宽恕,才有快乐,也才会快乐。唯在快乐中与主同在,因为在宽恕中与主相遇,也只有在宽恕中才有真正的祈祷。仇恨中只有仇恨,暴力面前,只会有更大的暴力。
➣林肯总统说得好:“消灭敌人最好的办法,是与他成朋友”。
➣这样在包容中,使团体生活多姿多彩;在接纳中,使人人都能得到爱;在欣赏中,使人人都能找到自我,并活出自我,找到自己的归属;在尊重里,人人得到尊重;在宽恕中,我们也被宽恕。
3.团体整合性: 应有团体精神,和宏观心态
➣“天下兴亡,我们是一位奉献于天主,奉献于教会的人,我们更应该说“教会兴亡,我的责任”,“修院兴亡,我的责任”。我们是团体中一员,我们不爱团体,谁替我们爱团体。
➣在团体生活中,我们应该先做我们能做的事,然后再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每一件事我们都带着一份责任去做,不是凭着兴趣,更不是感情用事,也不能以兴趣代替责任,应在责任中找到兴趣。这样,我们的团体就真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团体生活宏观性
➣方济爱的灵修——天地人整合:
天:热爱天主以基督为生活中心,特别效法基督的贫穷。
地:热爱大地,视大地为天主的美善,以大地赞美天主,以贫穷的生活善用大地的资源。
人:爱人——小兄弟会。
5.团体生活的高峰:生活→天、地、人的合一。
信仰→圣三内的合一。
➣天主圣三:独立而共融,共融而独立。我人往往是共融而不能独立,或者是独立而不能共融。圣三的道理就是我们的团体,我们的生活。
➣从信仰的角去看,合一的基础是天主圣三。天主圣三,无大无小,无先无后,同而异,异而同,不同又同一,独立而共融。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团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甚至我们的世界……。多元而统一,独立而共融。
二.团体中的个人生活
✥信仰生活、牺牲和奉献的生活、以及祈祷生活
✥圣经:十字架的生活(谷8:34-35)
1.十字架的人生:过去与未来—纵向。你、我、他——横向;人与天主的关系是纵向的,人与之间的关系就是横向。我的现在—平面。
➢圣经:罗13:8,10“你们应彼此相爱,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债务了。因为爱人,就是守法律。‘爱’不会伤害人。何以法律在爱中完成。”
➣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该照样彼此相亲相爱。耶稣在我们不可爱的时候爱了我们,在我们是罪人时爱了我们,并为爱我们而牺牲了生命。所以,我们也该照样相亲相爱。
➣“真正的爱是造就,而非指责”。
➢爱是门徒的标记:若13:34-35
➣信仰就是以天主的眼去看世界,以天主心去爱世界,用天主的能力去处理事物,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2.牺牲奉献的生活:团体是大家的也要靠大家去建设,在团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牺牲奉献的精神。
➢奉献的生活的标记:做盐、酵母,效法蚕的生活:做光——光照别人;做盐——自己消失,让别人生活得更有味;酵母——不是把别人成为自己,而是使他成为面饱,更发挥他的作用,去丰富别人的生命。
➢修道人的生活——作蚕自傅:效法蚕的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这个词在社会上是一个贬义词,可为修道人却是“逾越”、“蜕变”的象征。“春蚕到死丝方尽”。在这个过程中,蚕如果怜惜自己,不把自己包在里面,它也会死掉,并且是正在死掉成为一块臭肉。可是,它不怜惜自己,而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在里面,最后会成为美丽的蝴蝶。这就是逾越,就是更新,就是复活。
➢保禄宗徒把这比喻成“瓦器中的宝贝”(格后4:7)。
➢蚕,在做蚕的时候,它与地面平行,无法超越自己的局限,但它一但变成蝴蝶后,就进入空间,不再与地面为生了,并且它能进入四度空间,或者进入五度空间中,这就是真正的超越。所以一个毛毛虫,如果死掉只是一块臭肉,不死就会变成美丽的飞碟。
3. 生活中应给自己“定位”:罗12:3
位置:做一个知道自己位置的人。天底下,你活着,总会有你一个位置。无论这个位置是大是小,是重要还是平凡,你总有一个位置。
你失去社会的位置,失去职业的位置,或是失去爱情的位置,但最终还会剩下——一个大自然赋予你的位置。只有当你最终离开人世,属于你的位置才华会消失。
其实,我们只需找到一个支点,找到内心平衡的支点。这就是说,重视自己,发展自己,但不去争夺生命位置,更不可争夺别人的位置,只要你自己感到舒畅,什么位置都是可爱的。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上面。如果你一直觉得在后面,那么你肯定是一直在向前看;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在前面,那么你肯定是一直在向后看。
故事:换一排仍是第一:另起一行:有对相好的同学,一直都把对方放在心目中的第一位子,一天,对方找到的心上人,另一个同学就问她,我现在在你心目中的位子还是第一吗?那同学回答说,另起一行仍是第一。我们常常愿意在别人的心目中占首位,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很多最好的朋友,这些在他心目中都应该是占首位。其实你真要得到第一也容易,就看你愿不愿意换个角色来看,只要“另起一行”,每个人都是第一了,而着个世界,自然就少了许多莫名的纷争。这也不很好吗?
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给自己定位很重要。我们不能像宗徒们那样,彼此争论谁大谁小(谷9:33-37),更不能象若望和雅各伯那样去争求高位(参谷10:35-40)。各人有各人的位置,属于自己的,跑不掉;不属于自己的,强求也没用。适合你的位置,你就去争取,不适合你的位置,千万别勉强。“不可把自己估计得太高,而过了份;但应按照天主所分与各人的信德尺度,估计得适中”(罗12 :3),安分守己,满足于现状,生活不是与别人比较,更不是去主宰别人。天主召选我们是要我们去完成他的事业,他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使命都不一样,就如同他召选了伯多禄、若望和雅各伯一样。所以保禄宗徒把教会比着“一个身体”,各人有各人的位置,并且相辅相成(格前12:12-26参罗12:3-8)。基督“赐与这些人作宗徒,那些人作先知,有的作传福音者,有的作司牧和教师,为成全圣徒,使之各尽其职;为建树基督的身体,直到我们众人都达到对于天主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认识,成为成年人,达到基督圆满年龄的程度”(弗4:11-13)。因此 ,凡信仰基督徒的人,我们大家在天主面前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在同一个圣神内蒙召,同一个奥体内生活,“天主怎样召选了各人,各人就该怎样生活下去,……各人在什么身份上蒙召,就该安于这身份”(格前7:17-21)。
生活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又能安分守己的人,他也定会尊重别人的位置,理解别人的处境。“一个不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位置又毫不珍惜的人,他也很难在别人的心目中有什么位置”。惟有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又去珍惜、发挥的人,才会尽职尽责,并且生活不会出轨,说话也不会出局。
只要我们安心于自己的位置,那么周围一切就会以我们为中心,或是离我们而去,或是冲我们而来,或是绕我们旋转,或是对着我们静默……。珠穆朗玛峰在攀登额的心目中的形象,不是它的位置重要,而是它的高度。只要是金子,放在哪里,哪里就是金子的位置。伟大的人,总是位置在选择他;平庸的人,才东张西望地选择位置。
各人有各人的位置,位置本身没有多少差别,你的位置是否出色,关键在于你如何发挥。在演员的位置上,就要学会表演;在观众的位置上时,就要学会欣赏。演员可以让观众高兴、开心,同样,观众也可以让演员下台。社会只一个大舞台,而我没却总是分不清我们到底是在表演还是在欣赏。或许,生活本来就是要我们以观众的形态去表演,以演员的形态去欣赏;或许,这正好能够检验一个人随时调整与适应的年,能力。
只有在别人的位置上时,也许才会理解别人,才会留念自己的位置。一个既不理解别人,又对自己的位置毫不留念的人,就很难在别人的心目中有什么位置。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任何时候都不要以自己的位置炫耀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以别人的位置贬低别人。
然而,有些位置也并非永恒,不该你坐的时候到了,你就自觉让给别人去坐。同样,不是你的位置你也别抢着去坐,坐上去也不自在,轮到你坐,你就好好去坐。生活不是与别人攀比,更不是去主宰别人。对基督徒而言,天主召选我们是要我们去完成他的事业。
总之,“处在什么位置上,就在什么位置上寻找意义”。我们只需找到一个支点,一个内心平衡的支点,即重视自己,发展自己,珍惜拥有,不强取生命的位置,更不去争夺别人的位置。不管你处在什么位置上,只要你自己感到舒畅,感到快乐,一切都是可爱的。
⑴观点改变(团体生活):从修道那天开始,就应没有“我”这概念了,一切都是我们,都是你我他。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世上本无移山之术,唯一能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者是至少暂时无法改变的。“移山大发”启示人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人喜欢;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是因为自己暂时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
“河流能抵达目的地,是因为它懂得怎样避开障碍。”全世界都想改变别人,就是没有人想改变自己。要想事情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得失:“看医院刚刚诞生的小孩,每个婴儿都是四指握住大拇指,而且握得很紧的。人一生下来,就想抓取。你再到殡仪馆去看结果,看看那些人的手都是张开的,已经松开了。人生下来都想抓的,最后就是抓不住。《论语别裁》543页
⑵⑶理解、包容、合作:
互相体谅、互相尊重→角色交替:试试做个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2002年暑假,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参加了由内地和香港、澳门三地合办的一个夏令营活动。地点在香港,营会指导员也是由香港方面出任。夏令营活动开始那天,组织者就给全体营员一个新奇的概念:三餐饭要分三个等级,上等人只有很少数,中等人占全体人员的三分之一,其余多数人是下等人。上等人吃饭是在豪华漂亮的餐厅,那里有高档的设施和美味的菜肴,用刀叉吃西餐。中等人呢,却要拿桌托盘自己排队无打饭,属于快餐性质。没有汤喝,只能喝瓶装水,更不用说甜食水果了。下等人就更惨了,他们是服侍上等人的。
接着营会指导员又解释说:第一天凭抽签决定,这意味着每个人的出身都是由不得自己的。但是第身份远远不是你的终身身份,以后的路还很长,就靠你自己走了。你得凭你自己的能力打天下,改变或者优化你的身份。第一天抽签决定了,极少数的上等人兴奋而略带些拘谨地进入了二楼的餐厅,中等人在一楼的快餐店里闷闷不乐地打发了自己的肚子,给下等人准备的餐竟然是酱汤泡白饭。一些下等人拒绝就餐,更不用说去服侍上等人了。一些“下等人”可是起哄、嬉闹、玩世不恭,而“上等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也开始不安起来,他们感到背负着一种从未承受的压力,根本无法尽情地享受大餐。
但是营会组织者们并不因此改变计划。第二天活动结束后,照头天宣布的议程,评选出当天的“三等人”,这样再根据评选结果安排晚餐。第一天的“上等人”小组,不幸在第二天被评为了“下等人”小组中的一个,他们中的每人都尝到了落差的滋味。
第三天是一个连续当了两天的“下等人”的小组终于成功地登上了“上等人”的宝座,他们欢呼雀跃,当然也有人一下子变得趾高气扬。
这样的选评持续了多日以后,大家对此渐渐习以为常,也比较能够以平常之心来对待了。“上等人” 比再那么兴高采烈,“下等人”也不再沮丧万分。
⒈
自我改变:
方圆之术:为人处事做到“方与圆”,“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事之道,但二者必须其中,保持平衡。如果个人过份方方正正,就会生铁一样容易折断,淌若一个人“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想让别人吃亏,这样也无人再与他来往,结果还是自己吃了亏。所以,做人要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并且外圆内方。天主给我们的都是成双成对,但唯独只给了我们一张嘴,可是我们却往往把双变成单,把单变成双了。
让我们把自己变成荒漠中的一朵花,黑暗中的一线光,展现出生命的意义。(高振东—创办了台湾高级工商管理学校)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一、“关系是生命的圆满”,在生活中我们应给自己留下一个足够的空间,同时也是给别人留下余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就容易解决许多问题,也容易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己把自己推上悬崖,把别人逼上梁山。
当我们在攻击别人的时候,同时也是在攻击自己,我们把别人逼上绝路,同时也是使自己走上绝路。当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事时,我们可以以“方”与“圆”作为我们处世为人的一项原则。“方”是我们做人之本,“圆”是我们处世只道,我们对自己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而对别人宽宏大量,这就是“方”与“圆”的道理。
第二、应学会关心别人。关心别人这一举动很重要,生活中我们想得到别人的关心,首先就得学会去关心别人,关心别人也就是欣赏别人。我们应常常把自己成为别人的祝福,成为天主赐予别人的恩典与礼物。
“爱”的本身不是攫取,而是施与,在施与中我们得到爱的满足。约旦河与死海
就如五伤方济各所说的:“在施舍中,我们有所收获;在宽恕他人时,我们也被宽恕。”
➣谈恋爱时四眼互视,彼此欣赏;结婚后四眼向前,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结婚就是向自己的过去拜拜。
心与心的交流:
开心锁:一铁棒、一铁锤,它们都想开锁。铁棒锹了一顿之后以失败告终,而铁锤信心百倍,自以为能行,但结果以更惨失败。这时来了一个小小的金属片,它一进去,锁就开了。这下铁锤和铁棒便搞糊涂了,于是带着几份疑问来问这小小的金属片。铁锤和铁棒说:“论力量我们比你大百倍,甚至千倍,可是你为什么一进去锁就开了呢,而我们却不能呢?” 金属片回答说:“你们只知道依靠自己,小看别人,而我却了解他的心”。骄傲使人抗拒,谦逊使人诚服。
第三、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图象美女与巫婆、苏东坡与和尚)。欣赏别人就是接纳别人,当你接纳别人的时候,同时你也被别人接纳。
第四、空虚自己,常给基督留给空间。其实,修道人的价值不在乎自己拥有什么,而在乎自己是什么(参路9:22-27斐2:5-11)。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放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拥有是一种快乐,选择是一种痛苦,而舍弃更需要一种勇气。——选择的故事:谁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有一个故事,在美国一所大学里,一位教授与一名女大学生,合作做了这样一个心理测验:教授先要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难于割舍的20个人的名字,女生照样做了,她写下了一连串自己邻居、朋友和亲人的名字。然后教授又要她划掉一个,其中她认为不重要的名字。女生把邻居的名字划掉了。教授又说请你再划掉一个,女生一一照做,最后黑板上只剩下四人的名字了,这四人是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静静地看着教授,感觉到这似乎已不再是一个游戏了。教授平静地说:“请再划掉一个。”女生迟疑着,艰难地作了选择……她举起粉笔,划掉了自己父母的名字。“请再划掉一个。”教授的声音再度传来。这名女生惊呆了,她颤巍巍地举起粉笔,缓慢地划掉了自己儿子的名字。紧接着,她“哇”的一声哭了,样子非常痛苦。
教授待她稍微平静后问道:“和你最亲的人应该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因为父母是养育你的人,孩子是你的亲骨肉,而丈夫是可以重新去找的,但为什么他反而是你最难割舍的人日呢?”
同学们静静地看这位女生,等着她的回答。女生缓慢而又坚定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会先我而去,孩子长大成人后会独立,肯定也会离我而去。能够真正陪伴我度过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
这是一次心理测验,这种难舍难分的感觉你有过吗?拥有那是一种快乐,而分离与舍弃才是真正的痛苦。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特别应珍惜我们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光和快乐,当我们想到,有一天,大家都要离你而去,你还会去埋怨、争吵、讨厌你周围的人吗?。
放弃就是空虚自己,当我们拥有一切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已失去了一切。因为我们的拥有占据了我们的空间,使本来有限的我们,变得更是有限,惟有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才会什么都可能有,到那时我们就会如同方济各一样,发自内心地呼唤:“我的天主,无的万有”。为此,耶稣说:“即使你赚得了全世界,而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你有什么益处呢”。耶稣自己就是先空虚自己,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因此他也拥有一切(参斐2:5-11)。
第五、严以利己、宽以待人:学习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别人宽仁厚爱,对事物也要淡然置之。生活中的许多痛苦烦恼,不是来自大事难事,而是出自生活中的琐事,事人们太在意那些不如意的小事。许多时,我太在意把别人的言语、行动。把别人的话句句分析、字字推敲,斤斤计较、一丝不苟,对自己的得失也耿耿与怀;把别人的过失夸大其实,对自己的错误遮之掩之,又时还寻找种种理由加以推卸,甚至找一个替罪羊取而代之。这样闹得鸡犬不宁,别人讨厌,自己不安,整天苦闷烦恼,结果伤害了自己,也远离了他人。
➣人是天主的肖像,所以人人应自尊,人人都是平等的;但人也是由泥土所造,所以人也应自谦。
2.共融性:
➣徐锦尧神父常常爱讲交响乐式的人生:交响乐是合一、共融,是心与心的共融,口与口的合一。团体生活更需要这样。
人是什么?社会学家说,人是一种社会存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文学家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生物学家说,人是迄今为此生物进化的最高阶段。
老百姓说,人是人,人有人性。人是人,人有人性,这种说法最直接,也最实用。
➣“人究竟是什么呢?今日我们对人的定义是:人是一种动物,之所以存在只 是为了活着时活得快乐”。
➣人应该是一个负责任的动物,毕竟我们可以惩罚一只狗,但是你无法让一只狗负什么责任。
➣当你心中只有你自己的时候,你把麻烦其实也留给了自己;当你心中想到他人的时候,其实他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方便了你……。
活出自我、超越自我、不受自我左右,更不受环境和他人左右。
➢ 今日有许多神父就受环境的影响:有二、五神父(二天或五工作),一、六(一天或六天工作)。有三饱两倒——一天三顿饱饭,两次倒床(早短倒、晚长倒)
置身于团体,关心他人,放眼世界。独善其身,兼善天下:
信仰要求我们就是要以团体的合一,而达成世界大同:所以
➣信仰就是以天主的眼去看世界,以天主心去爱世界,用天主的能力去处理事物,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传教就是讲生命,讲经验的生命,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命—本位,基督赋予我们的生命—圣经。
➣“以主为基(信仰里),以人为本(世界中),以史为鉴(生命里):迈向更丰富的生命。”
➣教会向我们讲天上,是让我们活在地上,讲未来,是让我们活在现在,因为有天上,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地上,有未来,更要活在现在,珍惜现在。
➣人生就是一个旅程,一个跟随耶稣走向十字架祭献的生命旅程。
三. 人与天主的关系—祈祷生活
祈祷是我们的很需要,而不是天主需要。祈祷的内容多得不可计算,但归纳起来不外两个重点:一是感恩,一是求恩。
天主给我们的包括生命都是免费的,阳光是免费的,雨露是费的,日月星辰等都是免费的。然而,我们白白领受了这么多恩惠,难道就不应该还报吗?
我们是天主儿女,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很需要天主的照顾和帮助,当我们自己努力之后,许多事情仍不能达成时,我们唯一的投靠只是天主,他是我们的助佑和保护。
祈祷的生活:祈祷:为什么要祈祷?《天主教教义》上说:“祈祷是人与天主的关系”(2558、22564)。1.要理:“祈祷是我们与天主关系”。2.罪恶:使我们离天主,破坏了我们与天主的关系。3.祈祷:使我们投靠天主,归向天主,重新与天主建立关系。
圣堂祈祷:我们祈祷不是读书,也不是背书,更不是应该只是念经。因为读书没有感情,背书会背很快,念经是有口无心。这样我们念经总是越念越快,越念越分心,越念越枯燥泛味。所以,修道人的祈祷不应该是用口,而应该是用心、用行;用口祈祷是念经,用心祈祷才是赞美,用行动祈祷就是光荣天主。为此,我们每天都应用赞美的歌声,动人的心声,及感人的身心,去光荣、赞美、敬礼天主,并以此为我们的祈祷。
➣德兰修女嘉言: 静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相信,相信的果实是爱,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祈祷应效法花草,花朵向太阳开放,祈祷的心也应该是天主开放的;向日葵一心向太阳,我们的向也要一心向着基督,向往天乡。
祈祷与念经:念经:有口无心,空口无凭,没有生活的祈祷=念经。祈祷:是生活的流露,生活是祈祷的实践。在祈祷中我们承认自己的不足,生活中经验天主的存在。
➣信仰没改变什么,它只让你把生命看更清楚,更明白。有信仰无信仰区别在于,你有信仰可以看清楚,那里有障碍物,让黑暗成为光明,使你可以找到你要寻找的东西。也就用天主的眼光看世界,用天主的爱去爱世界,用天主的能力去面对世界。
福音中耶稣祈祷的意义就在于此,他不需要什么,也没有什么他办不到的,他祈祷就是常常保持他与天父的那种关系。一个人犯罪,本身就是远离天主,破坏了人与天主的关系,而祈祷就是投靠天主,归向天主与天主重新建立关系,重新活于天主。因此,这里的祈祷决不是与念经可以等同的,念经只是祈祷的一个部分,况且我们常常念经还不一定是在祈祷。我们念经时往往是有口无心,空口无凭。而祈祷应该是有内容的,也就是说:祈祷本身应该是包括生活的,没有生活的祈祷那就是在念经。因为“祈祷是生活的流露,而生活又是祈祷的实践”,我们在祈祷中承认自己的不足,在生活中体验住的临在。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不会有偏差,我们的方向也就不会错误。(船工的故事)
如果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真正在祈祷中开始,也在祈祷中结束,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是在基督内,基督也在我们内,这样我们因为就不会再远离天主了。另外,我们在祈祷的时候也要注意,祈祷不是改变天主的旨意,我们祈祷是求天主改变我们的观点,帮助我们完成他的旨意。
生活祈祷:圣三的道理:信仰不是文字上的条条框框,也不只是教堂里的祈祷和歌声。
➣圣号经:父:我们都是他的儿女,彼此都是兄弟姐妹。
子:降生成人,甘愿牺牲自己的地位,为别人而活,让别人活得更幸福,活出更丰富的生命。
圣神:他是生命,使我们活出更丰富的生命。“哪里有爱情?天主就在那里”。
圣号经:最好的圣三敬礼,但遗憾的是我们每次在划圣号的时候,马马乎乎有口无心。其实,圣号经和十字圣号包括了我们时候中的所有道理。首先,我们在划十字时,右手放在胸前,这表示我们相信主在我心。接着我们在额头、嘴唇和胸前划十字:第一、我们坚信“一体三位”的道理。第二、我们把思、言、行、为都献给了天主。第三、我们求天主圣化我们的头脑(思想)、口舌(言语)和心灵(爱心、善良的心)。
接下来的“圣三号”,再次表达“三位一体”的道理,即唯一的真理,合一的生活,也就是说:愿我们的思想合一,言行合一,心灵合一。
再者,十字圣号,它是一个标记。第一、基督救赎的标记:提醒我们,我们的生命是基督的宝血所救赎的。第二、基督徒的标记:提醒我们,我们是基督的弟子,我们的头上都印有基督的记号。第三、救死扶伤的标记:提醒我们,要向基督一样奉献自己,牺牲自己,为人类服务,为他人造福。
祈祷也不是改变天主圣意,而是祈求天主改变我们的观点(北欧的十字架)。
在北欧的一座教堂里,有一尊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像,人们在此像前有求必应,正因如此,所以专程前来这里祈祷的人也很多。教堂里有位看门的人,看着十字架的耶稣每天要应付这么多人的祈求,觉得于心不忍并希望能分担耶稣的辛苦。有一天,他祈祷向苦像上的耶稣表明了这份心愿,意外地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好啊!我下来为你看门,你上来钉在十字架上,但是无论你看见什么,都不可说一句话。”这个看门的人觉得这要求很简单,于是就应承了,并依照先前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教友的心声。每天来往的人很多,他们的祈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但他都强忍着不出声,因为必须要承守诺言。有一天,来了一个富翁,他祈祷结束后,竟忘了手边的钱袋便离去了。看门人看见眼里,想叫这位富翁回来,但不能,接着来一位讨饭人,他们祈求耶稣帮他度过生活难关,当要离开时,发现先前那位富翁留下的袋子,他打开一看里面都是钱。穷人高兴得不得了,直说:“耶稣真好,真是有求必应,”便万分感激的离去了,十字架上的看门人,很想告诉他:“这不是你的”,但因有约在先,故不能说。接着是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他来祈求耶稣降福他一路平安。当他正要离去的时候富翁来了,抓住他的衣襟直问他要钱,年轻人不明究理,俩人遂吵起来。这时候十字架上的伪耶稣终于忍不住了,遂开口说话了,当他把经过一一讲明后,富翁便去找那个穷人,而年轻人匆匆离去赶船。这时耶稣指着十字架上的看门人说:“你下来,你没有资格再呆在上面了”,看门人很委屈地说:“我把真像说出来,主持公道,难道不对吗?”耶稣说:“你懂什么?那位富翁并不缺钱,他那袋不过是用来嫖娼的,可那穷人,却是能供给一家人几年的生活,最可怜的是那个年轻人,如果富翁再纠缠他一会儿,就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便可保全生命,可现在他所乘的船已沉入海中,他未免遇难。”
悟:大观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怎样才是最好的,但上天可能有更好的安排,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会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无论顺境逆境,都是天主对我们的最好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平安、喜乐!
祈祷是对圣召的回应
迦1:11-12“弟兄们!我告诉你们:我所宣讲的福音,并不是由人而来的,因为,我不是由人得来的,也不是由人学来的,而是由耶稣基督的启示得来的。”
格后6:1-10“我们与天主合作的人,也劝你们不要白受天主的恩宠...... 我们在任何事上,为避免这职务受诋毁,不但没有给任何人跌倒的因由,反而处处表现我们自己,有如天主的仆役,就是以持久的坚忍,在艰难、贫乏、困苦之中,在拷打、监禁、暴乱之中,在劳若、不寝、不食之中,以清廉,以明智,以容忍,以慈惠,以圣神,以无伪的爱情,以真理的言辞,以天主的德能,以左右两手中正义的武器,历经光荣的祂辱,恶名和美名;像是迷惑人的,却是真诚的;像是人所不知的,却是人所共知的;像是待死的,看,我们却活著;像是受惩罚的,却没有置于死地;像是忧苦的,却常常喜乐;像是贫困的,却使许多人富足;像是一无所有的,却无所不有。”
斐1:20-21“……我或生或死,总要叫基督在我身上受颂扬。因为在我看来,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哥1:24:“如今我在为你们受苦,反觉高兴,因为这样我可在我的肉身上,为基督的身体 ──教会,补充基督的苦难所欠缺的。”
祈祷的生活
➣完善的信仰需要:人的成熟,道德的成熟,信仰的成熟。
➣人生的目的:快乐,快乐,再快乐。
➣拉丁文:“Gloria Dei,Homo vivens”。意思是:一个活生生的、活活泼泼的、生活得充实的人,就天主的光荣。“Ubi caritas et amor,Deus ibi est”。“何处有仁,何处有爱,何处有仁,天主必常在”。
《格言联壁》“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灵魂的益处是最高法律,最大的诫命就是“爱人如已”。
➣从人的角度看世界,然后从天主那里出发去解决人生的问题。以主为基,以人为本。
➣完美的人生:是爱心推动(动力)知识(技术、方向)引导。
➣下等痛悔:因着怕而改正错误,狗也会;为升天堂而做事,猴子、老虎等动物,也会因食物而表演。
➣衣冠禽兽,禽兽不如,同类禽兽不会伤害同类,而人变坏后,就连禽兽都不如了。
➣孟子反对“行仁义”,他主张“由仁义行”。
我曾问过一个老教友“天主十诫是念给谁听的?”她说“念给天主听的”。那么难道我们要天主去孝敬父母吗?各位弟兄姐妹啊!祈祷不是光叫天主听,而是我们自己也要听,当我念到“四、孝敬父母”时是要我们在天主面前去反省自己有否做到,如果没有做到,没改变自己,你就是念一万遍都没功劳可言,反而你是在言不由衷。
当然我不是说祈祷没用,相反,祈祷是很有用的,也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了祈祷生活我们可能离基督就会越来越远。但祈祷不仅是“求”更是“省”,是每一人在爱主前“省察”自我,并在生活中去改变,一天比一天更肖似基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