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在今年的首次公开接见活动中,继续关于大圣若瑟的要理讲授。当天省思了大圣若瑟的养父身份,并指出今天否定做父亲或母亲比领养子女所冒的风险更大。
视频片段
(梵蒂冈新闻网)教宗方济各元月5日上午在保禄六世大厅主持周三公开接见活动,在要理讲授中对耶稣的养父、大圣若瑟的父亲身份,以及当今时代作父亲或母亲的深层意义进行了省思。教宗指出,“我们处于一个人所共知的孤儿时代”,“并不是将孩子带到世界上”就能称为父亲或母亲。
教宗解释,大圣若瑟乃是为父亲的好榜样,玛窦和路加两位福音的作者都描述他不是耶稣的生父,而是耶稣的养父(参阅:玛一16;路三23)。为了解若瑟在法律上的父亲身份,需要回到在东方盛行久远的收养制度(申廿五5-6),这种作法胜过我们的时代。
若瑟“作为耶稣的正式父亲,履行给儿子取名的权利,在法律上承认祂”,而且知道天主已为玛利亚的儿子准备了一个名字:“耶稣”,有“上主拯救”之意。因此,教宗强调:“父亲并非天生的,而是要被塑造的。一个男人成为父亲,不仅由于他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更是因为他要肩负起养育子女的责任。当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的生活承担责任时,他就以某种方式向那个人行使父职。”(《以父亲的心》宗座牧函)
教宗由此谈到今天的现状,说:“我特别想到所有透过领养途径而向接纳生命开放的人。若瑟向我们表明,这种亲情关系并非是次要的,并非一种权宜之计。这种选择属于爱和做父亲和母亲的最高形式。世界上有多少孩子盼望有人照顾他们啊!”
教宗接著提到,许多夫妻 "希望成为父亲和母亲,但因生理上的原因而无法做到;也有许多夫妻虽然已有子女,却也愿意将家庭的温暖与没有家庭的孩子分享。因此,不要害怕“选择领养的途径”,也不要害怕承担收养的“风险”。今天我们处于人口冬天,许多人宁愿宠物陪伴在身旁,也不想要孩子。
教宗表示,“这种对父亲和母亲身份的否定......剥夺了我们的人性。因此,文明变得更陈旧,没有人情味,因为失去了父爱和母爱的丰富内涵”,这种爱是“一个人生命的圆满”。不错,生育子女总是要冒风险,领养子女也如此,但没有子女更是冒险。否定作父亲和作母亲,无论是实际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更为冒险。
此外,教宗强调,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不发挥自己的父爱或母爱意识,就“欠缺点什么,欠缺主要和重要的东西”。他说:“我希望有关机构总能随时帮助领养上的这层意义,认真监督,却也要简化所需手续,使许多需要一个家庭的孩子,以及许多渴望奉献于爱的夫妻的梦想得以实现。”
教宗祈求“不让任何一个人缺少父亲的爱”,并恳求大圣若瑟保护和帮助所有的孤儿,“为渴望有子女的夫妻转祷”。教宗最后向耶稣的养父,大圣若瑟献上特别的请求:
大圣若瑟,
你以父亲的慈爱爱了耶稣,
请你亲近许多没有家庭
且渴望有一个父亲和一个母亲的孩子们。
请你扶助未能有子女的夫妻们,
帮助他们透过这种痛苦,发现一个更远大的计划。
请你使任何人都不缺少一个家庭、一种亲情,以及照顾他或她的人;
请你治愈向生命封闭的人,
使他们向爱敞开心扉。阿们!
2022 January 05, 13:45
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新闻
教宗第30届世界病人日文告:对受苦者的关怀与爱德
教宗在第30届世界病人日文告中邀请众人聆听病患,与之建立关系,因为患者始终比他的疾病更为重要。教宗感谢许多人在疫情中付出的照护和关怀,并指出在某些国家里医疗照护所费不赀,这点由新冠疫苗在当地的稀缺程度便可证明。本届世界病人日将于2月11日举行。

(梵蒂冈新闻网)慈悲、关爱、照护和安慰:这些是在教宗方济各第30届世界病人日文告中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本届文告主题为「『你们应当慈悲,就像你们的父那样慈悲。』(路六36)在爱德之路上陪伴受苦者」。教宗的思绪转向病患在痛苦煎熬的道路上遇到的许多「爱德见证人」:这些人亲近病患,为他们的伤口敷上「安慰之油和希望的酒」。在疫情时期,这些见证人的临在更是重要,因为在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终日孤独寂寞。
教宗方济各指出,圣若望保禄二世所创立的世界病人日,由于新冠疫情卫生紧急状态的缘故,今年将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庆祝,而非在秘鲁的阿雷基帕。然而,世界病人日仍是提升大众意识的时机,以回顾迈出了的步伐,展望将踏出的脚步,包括陪伴病人的牧灵工作,「好让患者在生病时能与被钉十字架、死而复活的基督相结合」。
谈到所选的主题,教宗邀请众人将目光转向「富于慈悲」、「力量与温柔并存」的天主。「为此,我们能说,天主的慈悲本身蕴含父爱及母爱的幅度,因为祂以父亲的力量和母亲的温柔眷顾我们,始终渴望赐予我们在圣神内的新生命」。
注视耶稣治愈了许多病患的使命,教宗指出,「当一个人体会到自身脆弱和病痛时」,他会感到焦虑和恐惧,进而心情沉重,萌生隔阂感。教宗念及许多病患在新冠疫情期间「孤独一人在重症监护室里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途,他们当然得到慷慨大方的医护人员的照护,却远离他们的挚爱和他们尘世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在这片荒漠里盛开著「天主爱德见证人」的花朵,他们是能单单以其临在带给他人安慰的男女。
教宗转向医生、护士、实验室技术人员、照护病患的工作人员,以及为受苦者奉献宝贵时间的众多志工。教宗写道:「亲爱的医护人员,你们本著爱和专业素养在病患身边履行职务。你们的服务远超过职业的限度,成了一项使命。」那是抚慰「基督受苦身躯」的手,「能成为天父慈爱大手的记号」。「愿你们意识到你们职业的伟大尊严,以及伴随而来的责任」。
此外,教宗赞许医学领域的科学和科技取得了长足进展。虽然如此,教宗也提醒众人,绝不可「忘记每个病患的个别性、尊严和脆弱」。「患者始终比他的疾病更为重要。因此,任何治疗方法都离不开聆听患者及其经历、焦虑和恐惧的环节」。要是治不好病,也能给予安慰。为此,教宗呼吁推动医护人员聆听与互动的培训进程。
教宗也关注基督徒团体在世界各地开设的照护中心。这些场所得益于许多传教士,他们在传福音时也建设了医院。教宗称之为「慈善撒玛黎雅人的客店」(参阅:路十30-37),通过「这些宝贵的工作,基督徒的爱德成形,基督众门徒所见证的基督圣爱变得更加可信」。但是教宗坦言,在许多国家还有很多事要做,那里的医疗照护所费不赀。举例来说,在贫困国家里,新冠疫苗依然是稀缺货;那些只需简单药物就可以治疗的症状,至今往往没有得到妥善医治。
在这背景下,务必重申天主教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性,视之为「有待守护和支持的珍宝」,并认可许多修会大家庭创始人的工作。这些创始人懂得聆听那些缺乏医疗照护的弟兄姊妹的呐喊,并且竭力为他们服务。在丢弃文化盛行的时代里,如此的临在是一大祝福。
另一个要强调的层面是病患的牧灵照护。教宗表明,我们不能忽略为病患提供天主的亲近、祝福、圣言,以及圣事的举行,并提出一条在信德中成长、成熟的道路。我们人人蒙召亲近「病患和那些住在安老院等待人探望的年长者」。教宗最后鼓励众人「为所有医护人员祈祷,愿他们慈悲为怀,能为病患提供适当的照护和友爱的关怀」。
2022 January 05, 14:20
印度副总统敦促宗教信仰者不要发表仇恨言论
印度副总统奈杜1月3日在纪念该国圣人圣查瓦拉的活动中,呼吁该国不同宗教信仰的民众彼此尊重、团结友爱,绝不滥用和纵容仇恨的言论和文字作品,却要推动国家和平向前发展。

(梵蒂冈新闻网)印度副总统奈杜(M. Venkaiah Naidu)1月3日周三谴责仇恨他人宗教的言论。他强调,每个人都有在这个国家实践自己信仰的权利。
这是副总统在印度喀拉拉邦(Kerala state)为纪念印度圣人查瓦拉(Kuriakose Elias Chavara)神父逝世150周年组织的一次活动上所作的呼吁。他向国人呼吁:“实践你们的信仰,但不要滥用和纵容仇恨的言论和文字作品。”
奈杜副总统指出,仇恨的言论和文字作品违背了国家的文化、历史遗产、传统、宪法权利和社会道德,印度国家因其文化和历史遗产广受世人尊重。奈杜呼吁加强印度的价值体系,并敦促公私立各级学校把“团体服务”课作为一个必修课程,这会有助于培育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一种分享和关怀的态度。他也建议学校“给学生制定一个至少两到三周的社区服务必修课”。
副总统奈杜赞扬当天纪念的圣人时指出,尽管圣查瓦拉的个人圣德和远见卓识是由他的天主教信仰塑造培育而成,但他的社会和教育服务并不仅局限于团体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圣查瓦拉把革新的精神与仁爱使命和基督徒普遍兄弟情谊的高尚理念结合在一起了”。
接著,这位副总统指出,查瓦拉“这位喀拉拉邦标志性的精神与社会领袖在任何方面都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在他生前就被世人视为圣人”。奈杜说,在团体和谐及社会包容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圣查瓦拉始终深切关注所有人的福祉,他教导我们和平的人际关系是神圣的,比什么都重要。
最后,奈杜副总统强调:“今天,我们的每一个团体都需要查瓦拉,需要一个有远见的杰出人才,好能在社会和文化上团结所有人,推动国家向前发展。”
2022 January 05, 13:54 |